品鑒 | 北京磚雕:盡顯皇城文化的雄渾大氣
發布日期: 2023-08-30 13:13:43 來源: 文旅中國

中國磚雕由東周瓦當、空心磚和漢代畫像磚演化發展而來,最早用于墓室裝飾,因其性質穩定,冷熱水火都不怕,并且不易受到侵蝕,從古至今在傳統古建筑中廣泛應用。


(資料圖)

北京磚雕,位列中國磚雕藝術“四大名旦”(京雕、徽雕、蘇雕、晉雕)之首。相比蘇雕、徽雕等南派磚雕,北京磚雕藝術更加雄渾大氣,有皇家氣派,題材以龍鳳、珍禽瑞獸、名木花卉、博古為主,人物比較少見,大多作為京城官吏、富豪宅院的廳堂、大門、照壁、山墻、園林等建筑的裝飾,形成了一種官式風格特征。

磚雕在北京的四合院中最為常見。目前,西四北二條至八條、東四三條至十條、南鑼鼓巷西側的胡同、禮士胡同等地磚雕比較集中,在四合院的大門、影壁、垂花門、廊心墻、博縫頭、戧檐、直檐、墊花等部分,都可以看到各種精美的磚雕圖案。

作為傳統建筑的組成部分,北京磚雕既彰顯了一種建筑文化,也是天人合一、師法自然等傳統價值觀念和中國歷史文化的反映。北京四合院磚雕上的很多圖案,寄托了人們的美好向往。如玉蘭花和海棠花象征玉堂富貴,菊花和家雀寓意居家歡樂,花瓶襯著牡丹花和鵪鶉代表富貴平安。此外,北京磚雕還是一種隱形的身份名片,透過不同的磚雕圖案,可以看出這家是官宦還是富商,抑或讀書人。

張彥制作北京磚雕

北京磚雕技藝一直由張氏家族傳承,歷經七代,始終保留著純手工制作的技藝特征。張氏家族是工藝世家,世代以建筑雕刻、彩畫、泥塑為業。18世紀,家在南京的張尚祖作為能工巧匠被征召進京,開始了張家在京城從藝的歷史。張尚祖擅長磚雕龍鳳,主攻營造皇家園林,之后歷經張靖堂兄弟、張廷相兄弟、張俊德兄弟、張世全兄弟等幾代人傳承至今。張俊德晚年在北京大柵欄開設“德明閣”商業字號,主要經營北京磚雕和老北京民間泥塑。如今,“磚雕張”第六代傳人張彥在北京順義區楊鎮陀頭廟村開辦的北京德明閣古建筑裝飾中心,仍然沿襲了張氏家族的老字號,繼續著磚雕老手藝的傳承。

張彥磚雕作品《騰龍》

2009年,北京磚雕被列入第三批北京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張彥是經北京市政府認定的北京磚雕項目唯一傳承人。出生于1965年的張彥,5歲時跟隨父親張世全學習北京磚雕手藝,從藝至今已有50多年?!肮糯鞯氐哪芄で山尺M京,但在雕作上不允許保留地方特色,而要嚴格按照皇家工藝標準和要求進行。因此,北京磚雕帶有濃厚的皇家官式風格,講究主次有序、構圖飽滿,選用高貴的正青色磚料。”張彥說,“北京磚雕的風格不是那種抒情小調,而是透著北京‘爺’的霸氣,就像作品中常出現的葉子和葉脈,線條很直、很有力度。北京磚雕中,瑞獸、花草、博古等形象居多,寓意富貴、長壽、多子多福等。”張彥介紹,北京磚雕還有一個特征,那就是作品中基本都有山石或山水的形象,寓意有靠山,這也是北京皇城文化的一種體現。

“磚雕張”向傳人傳授技藝

北京磚雕承載著很多北京人的生活記憶,近年來,作為對老北京生活的一種念想,人們對北京磚雕室內裝飾的需求越來越強烈,這讓張彥的磚雕訂單量大增,尤其是2008年他為北京奧運村制作了一組名為《國騰》的磚雕作品后,很多海外訂單也接踵而來。盡管如此,張彥并不因追求市場效益而忽視非遺老手藝,他始終堅持純手工的北京磚雕制作,采取生產性保護方式,先帶徒傳藝,保證手藝能夠傳承下去,再進入市場,未來慢慢形成北京磚雕文化產業鏈。

張彥制作的北京金融街磚雕影壁《祥和》

張彥傳承的北京磚雕,制作程序從選磚開始,然后是磨磚、修磚,一般取見方的形狀,術語叫“裁方”,接著上線描圖(行話叫“上譜子”)、打底(即在圖案線條之間的空白處打眼)。打底之后,開始用平刀進行分勢,即將圖案從磚面中凸顯出來,之后細化、清口、凈面,最后出古韻。“磚雕張”的作品最出彩的地方就在清口這步,一幅好的作品不僅要看構圖是否完美,還要看雕口。在雕技上,雕口必須落刀不改,一刀到位,不能重口。雕口或圓或直,都必須齊整有力,刀刀見功夫。比如,“雀口”部分的銳度(即葉子尖部分)就像用細筆畫出的一樣;葉脈線也不是簡單的一條直線,而是呈現微妙的粗細變化——這都是“磚雕張”的特有技藝。

(本文首發于《中國文化報》2023年8月29日8版,圖片均由作者提供)

責編:武玥

標簽:

新聞資訊
精彩推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