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越來越重視空中連廊的建設 將空中連廊納入城市設計要求
發布日期: 2021-07-05 16:02:22 來源: 廣州日報

廣州的雨季又來了。

“每年這個時候,廣州說下雨就下雨,沒帶傘又要被困在車站了!”對于不少上班族來說,下了公交、地鐵被雨困在車站,成了一件頗為煩心的事。

“地鐵、公交站能否盡可能地與周邊建筑連接起來呢?這樣即使下雨,走出車站也不會被淋了。”有市民建議,廣州的夏天高溫多雨,如果街邊的建筑能夠通過有連廊或通道與車站連在一起,乘客既不用日曬雨淋,也不用因為下雨被困了。

記者多日走訪發現,廣州市部分交通樞紐已經通過空中或地下連廊,與周邊建筑物實現無障礙聯通。其中,在已開通運營的地鐵車站中,有135個車站可與周邊物業等相連通。

近年來,廣州也越來越重視連廊的建設,在琶洲互聯網集聚區和廣州國際金融城等重點城市功能片區,空中連廊已經被納入城市設計要求。

珠江新城、天河路商圈已建成17座連廊

城市連廊主要指跨越城市街道,連接相鄰建筑的人行通道或天橋,特別是對于城市內高強度開發的區域,連廊能夠創造友善的人行環境,也能為市民遮風避雨,空中連廊還能成為觀景平臺。其實,連廊對于廣州市民來說不是一個新鮮事,目前珠江新城、廣州東站等CBD區域就建有不少連廊,為在CBD附近工作、生活的市民離開地鐵、公交之后能夠通過連廊直達寫字樓,通行不受天氣的影響,也實現人車分流,緩解了交通擁堵。

在今年的廣州市兩會上,廣州市政協委員譚國戟曾提出《關于如何完善建設空中連廊緩解廣州交通擁堵的提案》,他認為,建設連廊,是一個方便市民出行、緩解交通壓力、增強商業區商業氛圍的便民利民工程。

記者查閱資料發現,根據《珠江新城核心區立體步行系統規劃優化成果》方案,廣州市在珠江新城和天河路商圈規劃建設49座連廊,目前已建成17座連廊,主要集中在珠江新城和廣州東站。現階段,廣州市也正在推動5座新連廊的建設工作。

已有135個地鐵車站通過連廊與周邊物業相連

當連廊能夠實現與交通樞紐和建筑無障礙聯通,才能更好地發揮接駁作用。近年來,廣州市發揮城市管理的智慧,通過空中連廊,加強建筑與周邊公共交通站點、公共空間有機銜接,實現空中連廊的交通系統化。

據初步統計,在已開通運營的地鐵車站中,有135個車站可與周邊物業等相連通。

走出獵德地鐵站B出口,市民李女士直接在負一層無縫步入天匯廣場地下連廊,進入商場。據記者觀察,市民通過這條連廊,不但可以進入天匯廣場購物,還能進入天匯廣場樓上寫字樓,通過天匯廣場的幾個出口,可以直達周邊多個寫字樓和住宅小區不用走出地面受風吹日曬雨淋。此外,商場還專門為這條連廊安裝了自動人行道。

除了獵德地鐵站的地下通道,記者注意到,廣州不少交通樞紐通過合建通道、過街天橋等方式,實現地鐵車站與周邊物業及其他交通樞紐的連接,提高市民出行效率。

例如,地鐵1號線坑口站B出入口通過市政過街天橋可連接芳村客運站,D出入口通過空中連廊可連接盛大藍庭;地鐵4號線慶盛站B出入口通過空中連廊可與高鐵慶盛站直接相連;地鐵5號線珠江新城D出入口可直接從地下進入高德置地廣場,并通過空中連廊連通至西塔。

經常逛街的市民,一定也都注意到,體育西路地鐵站和BRT體育中心站也可以通過隧道連接天環廣場、時尚天河、天河又一城;石牌橋地鐵站和BRT石牌橋站隧道則實現無縫接駁太古匯、地鐵石牌橋站,讓逛街更方便、舒服。

據介紹,市交通運輸部門將按照空中連廊的建設,做好公交站點的調整設置,完善連廊與公交站點的接駁銜接;并通過空中連廊與慢行系統的銜接,增強慢行系統的可通達性。

琶洲、金融城已將連廊納入城市設計要求

記者在琶洲已竣工的阿里巴巴華南運營總部和唯品會總部之間,看到一條空中連廊,將兩座建筑連接在一起,工作人員無需下樓,可以直接通過連廊在兩座建筑間通行。

近年來,廣州也越來越重視空中連廊的建設,在規劃管理階段,廣州已經將空中連廊納入城市設計要求。據介紹,根據2019年出臺的《關于加強建筑景觀與場地設計的通知》,廣州市倡導建筑平面構建立體交通空間,形成“多首層大堂”,通過科學組織實現人車分層管理,合理利用不同設計標高,加強建筑與周邊公共交通站點、公共空間有機銜接。結合標識引導系統,保證流線有序,實現密而不亂、便捷舒適的步行、車行交通組織。在廣州市重要的新建項目片區,例如琶洲互聯網集聚區、廣州國際金融城等重點城市功能片區,空中連廊已經被納入城市設計要求,在規劃管理階段落實。

廣州新建過街設施66座,完成優化提升242座

此外,近年來廣州市新建天橋的工作也在有條不紊地推進。2019年,市交通運輸局印發實施《廣州市人行天橋和人行隧道布局規劃調整及優化提升工作方案》,提出了新建111座、優化提升318座天橋及隧道三年行動計劃。截至目前,廣州市總計新建成人行天橋與隧道66座、在建65座,完成優化提升242座。

根據統計,芳村大道、新廣從等快速化改造及新建人行天橋后車速提高20-30%,既取得了“為交通舒筋活絡”“街坊過街減負提速”的效果,也通過對廣州大道、同和路等新建天橋及既有天橋加裝電梯、雨棚等品質化提升措施,讓基礎設施“多了人情味”,為改善城市交通及居民出行環境帶來市民看得見、用得著的成效。

(記者 賈政、盧夢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