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川渝兩地稅務系統聯合探索推出的“跨省電子繳庫”新模式,被國家稅務總局和中國人民銀行總行向全國推廣。
所謂“跨省電子繳庫”,指川渝兩地跨省經營納稅人,可從省(市)內企業核算地開戶銀行向省(市)外國庫直接繳庫,并實現“當日到”。這是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推動下,由重慶和四川兩地稅務系統聯合人民銀行重慶營業管理部和成都分行探索出的新模式。
“創新稅收服務,一直是自由貿易試驗區制度創新的重要內容。”市商務委相關負責人表示,重慶自貿試驗區聚焦壓縮納稅時間、優化繳稅流程、減輕稅費負擔等環節,探索公平普惠的稅收便利化改革,“跨省電子繳庫”,就是典型創新案例。
多項舉措向全國推廣
在重慶自貿試驗區的推動下,重慶在便民辦稅繳費方面推向全國的舉措,遠不止“跨省電子繳庫”一項。
比如,重慶推出的增值稅小規模納稅人“點即報”申報輔助功能,實現了超9成納稅人1分鐘內即可完成申報,節約超過80%時間。這一功能被國務院作為案例典型在全國推廣。
再如,重慶在全國率先開展財產和行為稅合并納稅申報改革試點,大幅減少納稅人手工填報、手動計算次數,避免漏報、錯報,截至2021年5月12日,全市累計完成財行稅合并申報49.1萬戶次。
還有“全程電子退庫系統”,以前,退稅辦理存在效率低的問題,特別是“紙質傳遞、人工審核”等環節。為此重慶市稅務局聯合人民銀行重慶營業管理部,開發了退稅辦理“全程電子退庫系統”,實現了“申請無紙化、流程電子化、審核智能化、業務標準化”,讓退稅辦理時間平均縮減了10日左右。
重慶自貿試驗區,本就是政策創新的“試驗田”,要敢于“先行先試”,為重慶乃至全國的發展提供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做法。
按照這樣的要求,重慶自貿試驗區一直把制度創新擺在突出位置,截至2020年底,重慶自貿試驗區培育創新成果79項,有6項改革試點經驗和最佳實踐案例,被國務院向全國復制推廣;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四自一簡”被作為優化營商環境典型受到國務院通報表彰。
在任務落實方面,重慶自貿試驗區總體方案確定的151項改革試點任務已全部落實,國家復制推廣的234項適用于重慶的改革試點經驗和最佳實踐案例落實率達92.3%。同時,重慶自己培育了56項經驗舉措向全市復制推廣。
結合實際嘗試個性化探索
全國有眾多自貿試驗區,它們既要圍繞可復制可推廣基本要求開展制度創新,也要結合實際開展首創性、差異化改革探索。
重慶位居內陸腹地,不靠海不沿邊,卻擁有數條國際鐵路大通道。因此,積極探索以鐵路提單為主的陸上貿易規則,就是重慶自貿試驗區實現差異化探索的重要體現。
探索的步伐要追溯到2017年12月22日。當時,在重慶自貿試驗區西永片區物流園板塊內,國際物流樞紐園借力中歐班列(渝新歐),開出了全球首份“鐵路提單國際信用證”,用于運輸平行進口車。
隨后,重慶持續探索,逐步實現批量化、常態化使用,并將西部陸海新通道納入“鐵路提單”的試點范圍,讓其也能運用在多式聯運中。
2019年9月,商務部通報了全國自貿試驗區第三批最佳實踐案例,重慶自貿試驗區提供的“鐵路提單信用證融資結算”成功入選。
2020年6月,重慶兩江新區(自貿區)法院對全國“鐵路提單第一案”作出判決,明確了鐵路提單具有物權屬性,從司法層面給予鐵路提單支持,開創國際貿易史先河。
如今,重慶已實現了鐵路提單批量化運用,截至2021年2月底,累計簽發鐵路提單81筆,融資金額約2200萬歐元。
市商務委相關負責人表示,除了鐵路提單,重慶自貿試驗區在陸上貿易規則方面還做了很多其他探索,比如重慶自貿試驗區制定的國際貨運代理鐵路聯運作業規范等3項標準已于去年獲批為國家標準;依托西部陸海新通道,重慶推廣“鐵路原箱下海、一箱到底”全程多式聯運模式,實現通關時間壓縮40%;依托長江黃金水道,與上海自貿試驗區聯動,開行渝申集裝箱直達快線,在全國率先開展水運轉關“離港確認”模式試點,提升江運時效40%等。
各板塊探索創新“百花齊放”
重慶自貿試驗區由多個片區、板塊組成,除了市級層面探索的舉措外,各片區、板塊也在圍繞自身特點,積極探索創新,呈現出“百花齊放”的態勢。
重慶自貿試驗區西永片區圍繞貿易便利化,實現了多個“率先”——在全國首推“3C免辦”監管模式,為加工貿易企業開發新產品提供便利;在全市率先實施“增值稅留抵稅額退還”政策,緩解相關企業的資金流壓力;率先在全市國際貿易“單一窗口”開展線上減免稅業務,大幅提升工作效率。
打造法治化環境是重慶自貿試驗區兩江片區的亮點工作。據了解,兩江新區(自貿區)法院妥善化解國際鐵路聯運合同糾紛寫入最高人民法院的工作報告;創新涉外商事糾紛“一站式”解決機制,累計委派、委托調解案件兩千余件。
九龍坡板塊在制度創新上,探索出“‘制造業+信息化’工業互聯網平臺新模式”案例,作為全市六個案例之一,被推薦至商務部。
江北板塊在商事制度改革方面創新出“容缺受理”機制提高審批效率,建立全市首個公司設立登記便民服務點。
在各片區、板塊的推動下,重慶自貿試驗區已成為重慶外向型經濟集聚區。
目前,重慶自貿試驗區已集聚了全市超1/4的進出口企業,貢獻了全市約70%的進出口貿易總額,吸引了超全市40%的外商直接投資總額。
“重慶自貿試驗區內的企業不僅有數量,還有質量。”市商務委相關負責人介紹,截至今年3月,區內新興制造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已從48.5%提升至60.2%。2020年,區內規上工業企業營業利潤77.36億元,同比增長554.9%;限額以上商貿企業營業利潤69億元,同比增長15.7%,高出全市9.3個百分點。
記者 楊駿